大年初二,记者来到位于怀柔区桥梓镇杨家东庄村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远远望去,太阳观测塔清晰可见。
说真的,与闹市里红火喧闹的春节气氛相比,太阳观测站颇显冷清和寂寥,毗邻观测站的怀柔水库已结上了厚厚的冰,朔风吹过,更显寒冷。出门来迎接我的是国家天文台的副研究员正在观测站值班的陈洁,她笑着带我走进了追日问天的太阳观测站。
建成于1984年的怀柔太阳观测基地,研制的太阳磁场望远镜等设备和在太阳物理前沿研究方面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这里因此也成为人才辈出的摇篮。
这是一群走近太阳观测太阳的人,因为太阳虽然带给人类温暖,但太阳的剧烈活动(如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引起的灾害性的空间天气事件,会对航空航天、导航通讯乃至国民经济造成灾害性影响。
春节期间,在基地值班也就5个人,除了陈洁博士,还有观测员荆帅和厨师、保洁、后勤。
在怀柔观测基地,有两个观测太阳的点,一个是太阳观测塔,是观测太阳的局部,另一个是在小圆顶,是观测太阳的全局。
最著名的太阳磁场望远镜就在太阳观测塔里,远远看起来很巍峨的白色球形建筑,要一层层爬到八楼,才能走近。终于上到了八楼,风声呼呼地很大,冰冻的怀柔水库一番冬日美景尽收眼底,沿着陈洁的手指的方向,能看到三个太阳大锅,也叫做太阳射电天线。而身边白色球形里的两个太阳望远镜一大一小,傲然的望向蓝天。其中口径最大的望远镜,直径为60公分,叫做多通道望远镜,可以观测到太阳三个不同的层次。旁边这个小的望远镜是35厘米,它主要观测太阳的三维磁场,据说都是国际先进水平。
“这个白色圆形的球是保护望远镜的外罩,晴天没风的情况下可以将外罩拖出来以便望远镜更好的观测”。荆帅在一旁介绍说。
这两台望远镜,全是我国自主原创研发。一台是2006年建成全日面太阳光球磁场望远镜,是全世界第一次观测到全日面光球矢量磁场,也是我国空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的骨干设备。作为国家空间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的骨干设备,该太阳磁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可实时传输给相关部门作为分析和预报灾害性空间天气的重要数据源,是目前国际上第四台同类性质的地基太阳观测系统,陈洁指着望远镜认真地介绍。
进入7层的太阳塔观测室,正在电脑前工作的荆帅指着屏幕上的观测图说,现在是中午12点多,但天空云比较多,可以看到云层在太阳上漂浮,所以今天并不是一个好的观测机会。我们是追着太阳观测的,夏天时会早上6点就到观测台打开望远镜,7点就要开始观测太阳,冬季一般要到8点以后观测。全年365天都需要有人值班。荆帅说他这次值班要到初七才能结束。
随着全球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的监测和预警日显重要。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在国内最先实现了观测资料完全开放、实时上网,长期为相关业务部门提供数据和咨询服务,承担完成了多项“863”及国家气象局等部门的太阳活动监测设备的研制任务,并且是国际上多个太阳活动监测网络中的重要成员。
太阳观测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多大关系呢?陈洁告诉记者,太阳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09倍,所以太阳上那些看似很小的东西实际上是非常大的,一个太阳黑子比地球大好几百倍。大概2003年11月4日上午,有几秒钟的时间手机信号中断,据研究可能是当时太阳风暴引起的,
在小圆顶观测点的圆顶控制的键旁,陈洁按了下按钮,望远镜也瞄准太阳移动的方向追了过去。一般是每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转下圆顶,以便能适时追踪观测太阳。
“我从腊月二十七要值班到正月初四,每天吃完早饭就来到观测室,先看天气情况,如果天气好就打开望远镜,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是观测时间,如果不好就看历史资料。4点以后把每天的数据上传到中国科学院的空间中心和太阳活动预报组,我们所有的数据在国际上都是可以分享的。”陈洁说,“在这样幽静、寂寥的地方工作七到十天是一个极限,时间长了确实会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现象。站里的人都开玩笑说,我们基地的狗都抑郁了”。
陈洁的春节是与爱人和孩子在观测基地过的,基地规定只有春节可以带家属在这里一起过节。
“但我还是觉得这工作很有意思,怀柔观测基地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积累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太阳的磁场来研究太阳的活动,如太阳黑子、太阳耀斑等太阳能量的爆发。其实我们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很枯燥的,简单、重复、单调,但当我们有新的发现,也会很兴奋。随着时间的增多,我们基地出了许多人才,因为大家对太阳观测事业日趋入迷”,陈洁笑着说。
穿过窗明几净的餐厅,我结束了怀柔太阳观测基地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