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    *天文学史*    *趣味物理*    *论坛*    *新闻*    *友情链接*

北京天文台

NASA

天文学史  1969-1989


1969年,美国探测到宇宙中甲醛分子微波辐射;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舱降落月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最早登上月球的人。

1970年,前苏联制成口径6m的反射望远镜,安装于高加索帕斯多克霍夫山上;前苏联发射的“金星7号”第一次实现在金星上软着陆;日本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发射观测X射线的“自由号”人造卫星。

1971年,前苏联发射第一个载人空间轨道站“礼炮1号”;前苏联发射的“火星3号”在火星上软着陆;英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西德制成直径100m有跟踪装置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美国“水手9号”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绘制了空前完善的火星图。

1972年,美国发射“先驱者10号”空间探测器。1973年飞掠木星,发现木星磁层与辐射带,它将飞离太阳系;美国发射“地球资源技术卫星1号”。

1973年,美国克莱比塞得、斯特朗等人分析卫星资料发现宇宙γ射线爆发。

1974年,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1号”飞掠木星极区,它与“先驱者10号”先后探测了木星及其卫星,发回了照片,在木卫一上发现钠云包围;美国发射的“水手10号”经过水星,送回酷似月球的水星照片,发现水星磁场。

1975年,前苏联巴布什金娜等人发现宇宙X射线爆发;前苏联“金星9号”和“金星10号”行星探测器在金星软着陆,发回第一批传真照片。

197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通过决议,从1984年起,天文计算及天文历表的时间单位,均以原子秒为基础;美国发射的“海盗1号”、“海盗2号”在火星上软着陆;美国研制成由六块1.83m直径反射镜面组成的多镜组合望远镜,安装于亚利桑那洲霍布金斯山上。

1977年,美国、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分别发现天王星光环;美国发射星际探测器“旅行者2号”和“旅行者1号”,又发射了“高能天文台卫星1号”;英国建成3.81米红外天文望远镜。

1978年,美国J.H.泰勒等宣称从双星PSR1913+16的轨道周期变率中,证实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存在;美国克里斯蒂发现冥王星卫星;美国发射“高能天文台2号爱因斯坦号“,并从该卫星接收到第一张X射线星-天鹅X-1的照片;加拿大阿尔贡昆天文台发现星际分子氰基锌炔(HcaN),到此已发现47种星际分子,它是分子量最大的一种;美国麦克马洪发现的小行星也有卫星;美、意都观测到天鹰座SS433光谱的相对论性特征。

1979,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决定用“协调世界时”代替“世界时”作为通信领域中的国际标准时间;359颗卫星都接收到大麦哲伦星云方向的宇宙γ射线暴;“旅行者”飞掠木星发现木星光环,木卫一有火山活动;美国发现双类星体;美国在夏威夷的红外天文望远镜建成。

1980年,印度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81年,美国建成由2725m天线组成的甚大天线阵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

1982年,欧洲南天文台观测提出类星体是星系核。

1983年,美国发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先驱者10号”穿越海王星轨道;1月份发射的红外天文卫星(IRAS)发现织女星周围有陨星物质环,另一类似的天体是北落师门(南鱼座α);“旅行者号”探测资料表明土星有长6.4万千米的巨大的大气闪电暴;美国夏威夷大学认为海卫一有液氮海 ;日本赴印尼日食观测队记录到太阳周围有一双尘埃环,可能是向太阳旋进的宇宙尘。

1984年,在美国召开的中微子讨论会上宣布,测到的中微子流量比理论预期值小的多;测出1981年德国发现的类星体S50014+81比银河系亮10万倍;1982年西德编的激变变星总表在1984年增订了第三版;美国迈克唐纳天文台证实狮子座白矮星PG1116+158是脉动白矮星;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用4m光学望远镜配合红外CCD装置发现蛇夫座三合星乌尔夫630的子星VB-83080个木星质量的行星型天体,是由美籍比利时人范.比斯布鲁克发现的;美国在智利的拉坎潘涅天文台用2.5m的望远镜配上CCD发现海王星自转周期17h50m;美国宇航局出版《红外源总表》。

1985年,拉帕玛天文台落成,是西班牙、英、丹麦、瑞典、荷兰、爱尔兰等6国共有,在非洲西北大西洋加纳利群岛内;第二版类星体新总表出版,有94个有CO分子云的星系;前苏联出版《变星总表》第四版,有28450个变星和变光天体;美国用2.7米望远镜拍的水星光谱发现水星大气中有钠;美、前苏联金星探测器资料表明金星有火山活动;国际红外天文卫星巡天“IRAS”点源总表出版,载25万个红外点源;美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改建,计划将口径扩大到365m

1986年,在玉夫座测得类星体0064293退行速度达到光速的93%;“IRAS”发现牧夫座类星体13349+2438是红外类星体;198511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33专业委员会将太阳的银心距修订为8.5千秒差距(合28000光年),太阳绕银心圆轨道速度修订为220km/sec;第一次用振幅干涉测量技术测出天狼星角直径5.63+-0.08毫角秒;根据198567日掩星观测,1986年宣布海王星有一个半径64000km,宽1315km的固态物质弧环;发现了第6个雅典族小行星,它们的平均半长径α≤1天文单位;空间探测表明,惠普提出慧核脏雪球学说符合观测实际;西德研制出3.6m光学/红外望远镜,安装在西班牙卡拉.阿托天文台;“旅行者2号”于1月份飞掠天王星,得知天王星有11道光环,15个卫星。

1987223日,在大麦哲伦星云中发现了超亮新星,5月下旬达到极大亮度2.8等被称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天文事件;欧南天文台维隆夫妇发表类星体总表第三版,载星3594个,美国伯比奇和海维特发表的新版类星体总表,载星3594个;多用色测光法发现红移达4.43的类星体是玉夫座Q0051-279IRAS00257-2859是第一证实的红外类星体,1986年发现的13349+2438未找到光学对应体,而这一类星体是17m.1星,有6cm20cm两个波段探测到的射电辐射;1987年发明了比较12微米远红外辐射流量和表面亮度的间接方法测量恒星直径,测定了金牛δ、金牛а、双子β、长蛇а、牧夫а、巨蛇а、天龙γ等7个红巨星、红超巨星的直径;澳大利亚64米射电望远镜在小麦哲伦云中发现第一个脉冲星;发现太阳中微子流量与太阳黑子11年周期可能有反相关系;美国宇航局红外望远镜从冥卫一光谱中发现冥卫一表面有冰水存在;1987年有两架口径15米波望远镜建成,一台在夏威夷,一台在智利;墨西哥卡纳阿天文台于198610建成2.16米光学望远镜;英国的4.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建成,198761日安装于大西洋中帕尔马岛上;1986年下半年,首次实现了地空基线射电干涉测量,地面是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射电望远镜,空间是美国宇航局的TDRS卫星。

19888月,1987A超新星的亮度已从2m.8降到10m.3,确认为是II型超新星,γ谱线加宽程度表明膨胀速度为1300+-300千米/秒,56CO56Fe的放射性衰变是极大亮度后的主要能源,其前身处在红超巨星时抛射的尘埃物质现在成为环绕超新星的两个完整的光环;测出IRAS09104+410990%能量在红外波段辐射的红外星系;发现牧夫天区H1413+117是一个四合类星体;671125日,火星上两次出现大风暴;射电探测海王星磁场其强度为地球磁场的2倍;欧洲空间局的“乔托”探测器测出哈雷慧星约2天自转一周;欧南天文台研制出3.5米口径的地平式望远镜新技术望远镜NTT;美国安格尔发明旋转法铸镜,铸成直径3.5米的镜面;发现冥王星表面上3200千米处仍有大气,并有甲烷。

1989年,大麦哲伦星云超新星1987A到本年已有最亮时2m.8降到15m,亮度仅为最亮时的六万分之一,仅有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称118日用4米望远镜观测到它的脉冲星信号,脉冲周期0.508毫秒,但另外一些小组重复同样的方法未能检测到;发现1987A爆发前是蓝超巨星SK-69202,可能是一颗双星,另一颗子星是V=13m.4的黄超巨星;欧南天文台维隆夫妇发表类星体总表第四版,载星4394个,其中类星体4169个,伯比奇等人发表1987年新总表的补编,使类星体总数达3671个;美国帕洛马天文台用CCD棱栅分光技术发现的类星体PC1158+4635的红移达4.73,退行速度达光速的94%;新的银心距修订值为7.5+-0.9千秒差距(24000光年);澳大利亚64米射电望远镜探测到从银核射出喷射结构,沿垂直银道面的方向,伸展达25度;前苏联行星探测器“火卫-2号”确认火卫一、火火二都类似于富碳小行星;首次用3.6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在地面上检测到木星大气中氢分子离子H3+;英国红外望远镜UKIRT在木星和土星红外光谱中首次证认出砷分子AsH3;“旅行者2号”飞掠海王星,确认它有很厚的甲烷大气,高云为甲烷凝聚物,低云为碳化氢,海卫一上空有火山云,检测出海王星有5个光环,8个卫星;8月8日欧洲空间局研制的“伊巴谷”天体测量卫星发射,将测12万颗星的位置、视差和自行;美国发射“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可环绕金星飞行绘制金星地貌图;美国发射“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

 

 

 

 

 


网页制作    李丹

E-mail    1644@sohu.com

版权所有    北京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

2000年9月1日